Author:杨荣宽 | 2020.02.06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简称PHEIC)[1],WHO此前曾先后5次宣布PHEIC,包括2019年非洲刚果(金)的埃博拉病毒、2016年的寨卡病毒、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2014年脊灰野病毒、2009年的美国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PHEIC系WHO可发出的最高级别的警报,但其并不等于“疫区国”定性,更非意味着国内企业自此无法开展任何国际贸易活动。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5月23日签订生效)第1条之规定,PHEIC系指按本条例规定所确定的不同寻常的事件,即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它国家的公共卫生危害,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WHO仅拥有对成员国提出建议的权利,而各成员国拥有其最终裁量权。即涉及到与旅游和贸易相关的限制,均非强制性。[2]但不能完全排除个别国家或者地区可能会对于来自于中国或者中国部分地区的运输工具、出口货物以及出入境人员等提出严格检疫等相关要求。美国国务院2月1日已宣布将驻华大使馆所有非紧急人员撤出,并且将暂停所有赴美签证的办理。对此,跨境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国际贸易业务现状,重点针对供应链构成、安全库存管理、往来境内外经贸人员健康安全等方面开展风险评估,积极与境外供应商或者采购商进行良好沟通,共同寻求过渡时期的替代解决方案[3]。PHEIC伴生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国际社会对受疫情影响地区进行财政、资源、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确保疫情发展透明度。我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和负责任态度向有关各方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医护人员感染或聚集性感染的详细信息。为此,应急信息管理既是PHEIC的应然要求,亦是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的关键环节。本文力求在应急信息管理法律规制方面提出初步性分析与探讨。
美国公共卫生建设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在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中积累了充分的经验。美国应急信息规制方面法律主要见于1994 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2006 年修订后的《公共卫生服务法》、2007 年制定《卫生执业人员的应急志愿者统一法案》等。在纵向层面,以“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构架,且由于其联邦制的特点,三级公共部门之间协作并非紧密。应急事件始于地方,地方政府采取初始应对行动。惟事态发展超出区域应急能力,始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提出援助请求。在事件处理中,州政府帮助协调和整合资源,并提供给地方。惟突发事件超出州政府应对能力,州政府始负责向联邦政府发出帮助请求。[4]在横向层面上,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科研力量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如消防员、救护人员) 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体系,其中信息管控规制具有突出关键意义。
1、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The 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HII)。包括国家应急行动中心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预警系统(NEDSS)、大都市症状监测系统、临床公共卫生沟通系统等。国家、州、县政府三个层面收集和监控全国范围的疾病发病趋势和爆发数据。美国在抗击SARS的成绩主要得利于早发现、早治疗、隔离检疫和预警应急信息整理。有效的监测体系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为此,CDC建立28大类101个监测系统,为调查、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线资料。美国启用健康信息网络系统,用来监控流行病爆发,评估卫生设施能力,现已形成了一个从太空到海底的完备的监测网络。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预警系统[5]。
2、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 The Laboratory
Response Net work, LRN)。全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自成体系,按联邦、州、基层三级,该系统专长于实用检验,在人员、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全国上下互通有无,统一为应急现场调查服务,杜绝各自为政[6]。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The Epidemic IntelligenceServices, EIS)。建立一支精良的机动应急队伍和全国信息网络。此外,“9.11”事件后,还拨专款建立了一支流行病学专职队伍。
4、全国大都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The Met ropolitan Medical Response System,MMRS)。该系统几乎覆盖了美国全境。
5、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The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Stockpile, NPS)。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毒剂及输液设施等,可在12小时内为美国任一受灾区一次性提供50吨以上的应急医药和急救用品。
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纵向横向信息管控、采集体系,以联邦、州、县(市) 三级为主导,同时将公共卫生、如能源、环境等系统有机关联。以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系统负责保障信息的及时、充足和有效,“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体系”、“流行病学调查小组”、“资金支持体系”、“城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 “全国健康教育系统”等有效覆盖。[7]在人、财、物资源信息方面的有效管控,有机整合了美国一整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系统。
日本,现阶段亦在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构筑起了高效、严密、适合实际国情的应急信息化体系。该体系主要由防灾通信网络和专用无线通信网构成,前者覆盖全国范围,纳入公共卫生领域应急监测,后者则主要是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网以及防灾通信网所组成的卫生应急专用通信网络。此外,在处理危机时,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通信技术以及救助机器人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加拿大在应对突发事件信息规制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加拿大危机准备法》、《加拿大危机法》。该两部法律对突发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及相关信息管控立法、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的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另外,在联邦层面还有《加拿大公共卫生机构法》,各级政府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减灾管理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被确定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级别相同。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关于信息法律规制,《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在应急事信息法律规制方面明显存在过于原则,操作性缺乏,预案体系不完善,行动主体单一化,地域及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内容粗略机械,无快速、灵活式的应对程序[8]。同国外发达国家实践及日益严峻的应急信息管理要求相比,我国应急管理信息法律规制突显不完备性,急需进行针对性规制完善。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初始,疫情信息披露的欠缺,已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次疫情,其实各方面对我们的信息披露是不满意的,传染病有传染病防治法,要依法披露。作为地方政府,我获得信息之后,授权之后才能披露[9]”事实再次表明,统一、完整、真实应急信息管控法律体系之必要性和紧迫性。应进一步修订有关法规规章,包括出台详尽的实施办法,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启动标准和程序等以及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信息管控职责权利等,使未来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诸如新型管状病这样颇具破坏性的PHEIC事件。
主要规制内容:
1、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规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管理系统,统一疫情及事件信息的统计口径、报送标准、报送渠道和报送方式等,及时对统计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核查和更新,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统计及报告的培训工作,并实现信息的相关各部门共享。同时加大国际及区域卫生应急信息共享力度,增强与WHO及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参与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监测与防控信息共享网络。全国医院传染病监控信息、全国须申报疾病监控信息、食品传播疾病动态监控信息,应急药品储备监控信息、全球新发传染病监控信息等应为该规制之重点。
2、加强应急事件应急队伍专家、技术队伍、社会组织信息规制。一方面,加强多学科应急专家人员储备及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将专家咨询与现场处置及医疗救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应急队伍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重点关注基层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另一方面,挖掘社会力量在应急应对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教育培训,在合法规定、有序管理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10]。
3、信息公开规制。有效的信息公开可以减少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恐慌,调动社会应急积极性和主动性。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及网络载体,及时发布疫情实时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和应对措施,动员社会公众共同担负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实现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全过程信息公示。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意识和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对待。同时积极开展社会舆情监测[11],信息的快速准确客观发布,多层次、多渠道收集应急管理信息反馈,重视吸纳公众社会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信息采集整理能力。相关卫生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社会民众公布疫情和突发事件信息动态,在重特大卫生应急事件发生前后,政府部门建立的这种及时有效信息传播与发送机制,能够使人民群众对突发卫生事件提前进行有效心理准备和正确处置[12]。
4、公众报告与举报制度。设立公众的对抗权是各国应急立法的经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0 年)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条例》授予公众的隐患举报权、不作为举报权、滥用职权举报权, 要求有关机关公布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举报电话, 并对举报突发公共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但实施细则有待加强。同时,媒体监督是应急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把政府的政策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既诠释了政府的政策,又引导了公众的行为,稳定了民心。
5、突发事件的科研、教育、培训保障以及应对技能的培训。提高国民预警意识、应对技能和防灾减灾能力为有效应对生化武器、传染病和其他威胁公众安全的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设备供给,许多发达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并建立了多级实验室反应网络[13]。
6、信息国际通报规制。包括信息报告、通报、通知与发布制度。信息报告的对象是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信息通报的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通知的对象是受事件影响的公民和单位,信息发布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为使该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应急立法应规定信息沟通的时限、程序和具体内容。
应急信息法律规制旨在于,确立每一信息主体在直面紧急事件时的职责及行为规范,高效信息采集、反馈、整理、分析是有效遏制应急事件的前提。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防控机构、媒体、民众联动内环完成对疫情即时即地信息沟通和交流,使我国在突发卫生应急事件中的风险评估、预测和防控、遏制等方面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中央—省—地(市)—县”四级信息管制网络,建立开放、透明和及时的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PHEIC不仅是对一国政府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民众和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PHEIC应对最为核心的内容,而公众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信息能力亦成为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方面,法律规制应当反映出合法性、或反映出成本收益、或反映出一定的政治伦理责任。[14]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等高速发展背景下,各种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做出足够信息管控规制和应对,建立高效完备的卫生应急信息管理体系和科学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成为开展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15]。
“人类的历史也是疾病的历史”,人类在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始使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人类文明每一次战胜应急与挑战,就又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PHEIC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新型冠状病毒既是一场危机,也是一个契机。应该肯定,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设一个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处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PHEIC信息法律规制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和现场应对人员诸如消防员、救护人员等在内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信息管控系统。信息规制将为公共卫生事件在平时和应急状态下的处置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信息法律规制亦将最大程度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效率,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最终遏制疫情,消除PHEIC。
注释:(向下滑动浏览)
[1] 截至2月2日21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489例,疑似病例19544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海外确诊146例,新华社新闻。
[2] WHO只是提出专业的意见,最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还是由各个主权国家来决定。一些国家可能会以此为依据,让旅游、航班往来受限。PHEIC是动态的、可以撤销的,3个月后会重新评估,所以只要我们疫情防护工作做得好,是完全有机会解除的。
[3]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1月31日表示特区政府至今的疫情防控工作大致上与WHO的倡议吻合,但在参考世卫的建议后,宣布将推出新一轮防疫措施,包括加强在国际关口作出境筛查、延长学校停课期、继续只须部分政府雇员回办公室安排、湖北返港居民必须入住检疫中心接受观察等。
[4] 涂譞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美国经验的审视》《改革与开放》2011年 页88.5.
[5] 《国内外公共危机预警发展概况》http: / /www.dpus.org /html /dtyj /201806 /05-161.html, 2018年6月5日
[6] 黄建始 《美国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在预防SARS流行中的作用和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科学基金》2003年5期,页287-290
[7] 温靖 《中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比较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隋建波 孙刚 《中美应急管理综合对比研究》《中国减灾》2013年1月 页42-44。
[9] 2020年1月27日,武汉市长周先旺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这次疫情,其实各方面对我们的信息披露是不满意的,我们既有披露不及时的一面,也有利用有效信息来完善工作不到位的地方”。2020年1月30日,黄冈市委研究同意,提名免去唐志红同志黄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职务,其免职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
[10] 王郅强 张洋 《基于文本分析的甲型H1N1 流感防控评估之比较研究———兼论对今后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2010 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 10AbJG385)
[11] 社会对疫情有过激反应,亦会加大对经济的影响,至于影响有多大,要看疫情延续的时间。包括对生产链条以及对出口企业订单的影响。
[12] 曹青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新疆大学》2016年
[13. http: //www.ema.gov.au /www/emaweb /emaweb.nsf /Page /EducationWorkshops,November10,2010.
[14] 马修· 阿德勒, “成本收益分析、静态效率和环境法的目标” [ Matthew Adler, “Cost-Benefit Analysis, Static Efficiency, and the Goals of Environmental Law, ” 31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591 ( 2014) ] 。
[15] 王超男,廖凯举,李冰等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查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2018年2期,页260—264
Add.:8/F, Emperor Group Centre, No.12D, Jianwai Avenu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2, P.R.China
Tel:+86 10 5086 7666
Fax:+86 10 5691 6450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7&15/F, ICLOUD Center, 139 Taibai South Road, Yanta District, Xi'an, Shaanxi, 710061
Tel:+86 29 8836 0129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T1-19/F, Kerry Plaza, 1 Zhongxinsi Road, Futi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008-1009, Building A, HUACAI Center, No. 86 Bihai Avenue, Meilan District, Haikou, 570208
Fax:+86 898 6625 5316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905, Tower C, One East, 768 South 1st Zhongshan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3
Tel:+86 21 6390 1100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37/F, Litong Plaza, 32 Zhujiang East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Tel:+86 20 3739 266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501-1503, Building 2, Xizi International Center,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310002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40/F, Sunnyworld Center, 10 Youhao Street, Shenhe District, 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Tel:+86 24 2250 3388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26/F, Building A, GE World, 888 Yingtian street, Nanjing, 210008
Tel:+86 25 8411 161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2601, Maoye Tower, 78 Haihe East Road, Hebei District, Tianjin, 300141
Tel:+86 22 2445 982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9/F, West unit, Building B, Hejian Digital building, Renmi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ze, Shandong, 274005
Tel:+86 530 5566 148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101, Building 1, Square One, 18 Dongyu Street, Jin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72
Tel:+86 28 8774 7485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2th Floor, Ideal Innovation Building A, No.69 Jiuzha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215316
Fax:+86 512 6758 6972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8/F, Block B, Building 3, Ximeng Nailun International Plaza, Ruyi River Street, Ruyi Development Zon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0
Tel:+86 471 5166 27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Unit No.2002, 20/F West Tower Shun Tak Centre, Nos.168-200 Connaugh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SAR
Fax:+86 852 2333 9186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710-12, 17th Floor, Building T1, Phase 1, Optics Valley Headquarters Center, No. 766 Gaoxin Avenue,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528451
Tel:+86 27 8361 5198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2/F, Building 10, Kineer Center, 51 Nongye South Road, Zhengdong New District, Jinshui District, Zhengzhou, Henan, 45004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32/F, The Sixth Capital Xingye IEC Building, 567 Section 3, Furong Middle Road, Yuhua District, Changsha, 410021
Fax:+86 731 8218 3551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23/F, Xinjingdi Building, 469 Gaolin Middle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361016
Tel:+86 592 5211 009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0/F, Jinjia Guoji Building, 10 Guihua Street,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Tel:+86 23 6775 996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30/F, Block B, West Tower, Huarun Building, Shushan District, Hefei
Tel:+86 551 6293099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27F, Building 5, Ningbo New World Centre, No.51, Sanyanqiao Street,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Ningbo Tower - 27F), 315199
Tel:(0574)8737 873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2513, 25/F, Bojing Building, Shuntai Square No. 933, Shuntai North Road, High-tech District, Jinan
Tel:(0531)8828 5613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Kangda Law Firm is a comprehensive law firm established in China. The information on our website is for your reference only and shall not be regarded as a legal opinion or advice for visitors to the site, and should not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an action or omission.
We hav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the words and pictur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ontain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do not reprint or use it without authorization.
The third party websites with hyperlinks to this site are not under this control and are for your convenience only and do not assume any express, implied warranty or liability to visitors of such sites.
Welcome to this website and please contact us for any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