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穆子砺 | 2016.11.30
筑基不拒他山石 璞玉常琢终成器
----国际上ADR实践对我国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
所谓ADR,是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s Resolution”的简称。可翻译中文为“可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方法\方式”。ADR是多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一个总称,她包括调解、仲裁、早期中立评估、小型审判、简易陪审团等,可以说,她囊括了诉讼之外的所有纠纷解决的方式方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智慧的发挥,在实践中还会产生新的形式。我们惊奇地发现,国际上的ADR与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不谋而合、不期而遇。这恰好说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何种制度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国家,在探索纠纷解决的问题上都感受到、认识到了“多元”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国际上的ADR与我国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虽然不能说完全等同,但可以说大体对应,其关系是互相包含,互有交叉,故认真研究国际上的ADR,对于建立健全我们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DR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1998年,克林顿政府签署《替代性纠纷解决法案》(“ADR法案”),,2001年美国又出台了《统一调解法》。此后,ADR的理念和做法逐步向全球蔓延,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的做法,纷纷开展ADR的立法工作;一些国家的法院积极支持ADR的运行;众多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各种ADR组织(调解机构)。这些机构如雨后春笋,遍地显现,从亚洲到欧洲,从澳洲到非洲,从北美到拉美,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现的ADR机构已有百余家,比较著名的如:阿根廷: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Centre in Argentina;澳大利亚: Australian Conflict Management Centre;比利时: Belgian Centre for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玻利维亚: Centre for Conciliation and Arbitration of Bolivia;巴西: Centre of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of Brazil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ao Paulo;圣地亚哥: Santiago Chamber of Commerce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Centre;波哥大: Bogota Chamber of Commerce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Centre;基多: Center of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in Quito;英国: Centre for Dispute Resolution, CEDR,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Centre, City Dispute Panel ;印度:Indian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Centre;新加坡:Singapore Mediation Centre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Hong Kong Mediation Centre;中国香澳门别行政区:MacoMacueMediation Centre。
国际组织中,联合国贸法会(UNCITRAL),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Centre。
国际上的调解(ADR)行业已有自己专门的“调解中心论坛”,目前已举办了十余期,每年都有中国的调解组织参加。
ADR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其业务范围几乎包括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经济、贸易、金融、运输、保险、医疗、建筑工程、知识产权、劳资、家事甚至刑事等。
(一)国际上ADR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简介
笔者将目前国际上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欧洲等对ADR的各种形式和做法做了一定的总结归纳,分别列明并注释如下,由于实践仍在继续,在此不能称全部囊括,为此,笔者亦在持续关注。至于每一项之名称与含义,亦为笔者之理解,如有不当,敬候同仁指正。
1、单方行动(Unilateral Action ):
是指一方当事人为了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单方面采取的有关措施,如通过宣传舆论,经济办法等以示己方的和解意愿,目的是使纠纷不要发生或尽量降低发生的可能性。单方行动的特点是就是单方面作出的决定,程序由一方进行和控制。
2、协商 (Negotiation):
当事人之间面对面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争议。这种办法的特点是灵活、非正式、由当事人自行决定程序:当事人可以决定谈判的议题、地点、期间以及参加者等。通过协商解决纠纷是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通常首选的方式,只有在当事人之间确实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才会寻求第三方介入。
3、调解 (Conciliation / Mediation)
即当事人在发生争议后,自愿选择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作为调解人(调解机构\调解员),由该调解人通过说服和劝导等方式,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得到解决。实践中,存在着协助式调解(Conciliation)和主导式调解(Mediation)。
4、仲裁(Arbitration):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双方均同意的第三者予以审理并作出裁决。由于仲裁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相关制度已非常成熟,因此,目前仲裁仍然是商事纠纷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
5、调解--仲裁:(Conciliation / Mediation—Arbitration;Med—Arb)
“先调解,再仲裁”,这种模式也是ADR的一种。对此,国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是调解员与仲裁员可以是同一人(或同一组人);另一种是调解员与仲裁员分别由不同人担任。对于前者,由于调解员(仲裁员)对案情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案,都有利于高效结案。但其缺点在于,仲裁员在调解程序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其裁决的客观、公正性;而后者虽体现了调解员与仲裁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但由于要分别进行两个程序,则会影响纠纷解决的效率以及加大成本。
6、早期中立评估 (Early Neutral Evaluation )
是指由中立的或独立的专家,就争议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论,而当事人可以根据专家的评估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种方式有别于当事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谈判,而与由第三者出面调解也有所不同。
7、裁判 (Adjudication)
裁判制度主要应用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如建筑行业。当事人在建筑工程合同中订立一条裁判条款,一旦发生纠纷,约定由一位本行业的专家对双方的争议事项作出决定,下达“裁判书”。当事人可以同意遵守这个无约束力的“裁判书”。为了使执行起来有保障,也可以将它提交到仲裁机构作成“裁决书”或提交到法院,作成“判决书”。
8、简易陪审团 (Summary Jury )
由法院为当事人提供一些陪审员,由陪审团参加简化了的审判工作。陪审员对案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这种做法与“早期中立评估”相似,但这种方式是由法院主持的。
9、小型审判 (The Mini-Trial )
所谓“小型”审判,并非是指争议的案件小,而是指这种“审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院审判,而是一种“虚拟”审判。它通常适用于在事实和法律上较为复杂的争议,如产品责任,建筑工程和反垄断等。在这种程序中,通常由有经验的律师或专家充当“审判者”,实际上是提出中立的建议,由双方当事人出庭,出席听证会,通过“审理”后,双方可以了解到己方在案件中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并征求中立者对案件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预测,从而,使双方再次回到谈判桌上来。
此外,还有混合程序 (Hybrid Processes),顾名思义,是指将上述方式的结合或交叉运用,即“组合拳”,这正是ADR的灵活性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单一的一种方式往往不一定会使争议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对解决问题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国际上关于ADR的立法情况
面临日益增多的各种纠纷,深感诉讼的巨大压力,许多国家实行了的一系列司法改革,其中就包括减少诉讼,推行诉讼外的调解制度,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ADR(调解)立法工作,同时也在寻找国际上协调统一的法律途径来为ADR的推行提供便利条件。
《美国ADR法案》的出台。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时期,民商事案件的激增,出现“诉讼爆炸”现象,这使法院深感力不从心,此时寻求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就显得十分紧迫。美国1990年通过的《民事司法改革法》使ADR在联邦地区法院获得认可。1998年,克林顿政府签署《替代性纠纷解决法》(“ADR法案”),该法案要求每个联邦地区法院在所有民事案件中使用ADR,建立各自的ADR计划并制定相应的保障程序,标志着ADR在美国全盛时期的到来。如今在美国所有提交诉讼的案件中,只有约5%的案子真正进入审判程序,其余95%左右的案子在审判程序前就已经通过ADR被解决。从而实现了法院功能实质性的转变,即法院从大量的解决纠纷的繁重事务中解放出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通过判例发现、确认规则和为社会提供行为规范上来。
2001年批准的《美国统一调解法》明确规定了法院附设ADR(调解)并对在调解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制度做了规定。其中保密制度的规定最为全面、系统,保密义务主体包括调解当事人、调解员和非当事人参与人,即所有的调解参与者都享有保密特权,负有保密义务,可以依据该法的规定拒绝并阻止他人披露调解信息资料。
2010年10月,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商事调解法》正式生效实施。该法一些条文参照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商事调解示范法》的相关内容。根据该法,纠纷当事人可以到法院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注册,使得该协议与法院的判决具有同样效力。
英国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调解制度。经过“沃夫勋爵改革”(LORDWOOLFS REFORM),英国1999年生效的《民事诉讼规则》中明确肯定了ADR(特别是调解)的法律地位并以法院的权威大力倡导推行这一方式。而英国的调解实践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在英国有三家国际闻名的调解机构即:英国有效争议解决中心(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CEDR)、国际争议解决中心(International Disputes Resolution Centre)、金融城争议解决委员会(City’s Panel)他们在司法支持的良好环境中有效地开展调解工作;同时,他们的工作成果又为调解立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瑞士的25个州都有调解规则和示范程序,其中日内瓦州通过了调解法,并正在向其他州积极推广这种做法。
意大利把调解程序放到民事诉讼法当中,在实践中,当事人可以在庭外(仲裁庭或审判庭),把经过调解员调解之后达成的和解协议或调解书,提交仲裁机构使之转变为裁决书或提交法院,使之转变为判决书。即使在诉讼程序中,法官也可以建议当事人私下调解,此时,法官应中止诉讼程序,待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可将该和解协议做成判决书。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司法对调解有力支持的很好例证。
法国早在1973年即制定了关于调解员的法律,但并没有发展起来,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适应国际调解的大潮,广泛开展、调解,在民事、家庭、金融以及刑事等方面都建立调解员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P149
德国于2012年颁布了《调解法》。该法的主要内容是:一、界定了调解制度的基本含义以及调解员的法律地位;二、确立了调解过程中案件信息的公开与秘密处理规则;三、将自愿性确立为执行调解协议的前提条件;四、规定了调解员的培训与进修及其反馈机制。德国《调解法》对于完善我国《人民调解法》的启示在于:一、规定了调解员以及调解参与人的公开与保密义务,确立了案件的信息处理规则;二、规定了调解员的任职资格以及培训机制;三、减少司法确认或司法审查,以强化调解协议的可执行性。
比利时《比利时司法法典》,明确规定了调解制度,其中包括自愿调解与法院建议调解两种主要形式。
欧盟一直致力于制定一部统一的《调解示范法》,此举措得到了欧盟成员国的普遍支持,该法于2007年已正式出台。
日本有专门的《民事调解法》,明确规定涉及房地产、农事、商事、矿害、公害、交通等领域的纠纷都可向法院申请调解。(P458,法第一、第二条)日本的《家事审判法》,也明确规定,涉及家庭亲属关系纠纷,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应首先申请家事法院调解。(P477,第18条)此外,日本还有一部《特定债务调解促进法》,其立法目的为:“意在对那些陷入支付不能的债务人为经济再生,为促进调整其所负的金钱债务有利害关系之各方,作为民事调解法之特例而规定特别的调解程序”。
韩国《民事调解法》,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调解申请(第二条)。负责调解工作的法官,称作“调解担当法官”,对于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民事纠纷,调解担当法官可以自行调解,也可以令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若当事人申请由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时,必须依照当事人的申请。(第七条)
1994年,新加坡为了提高司法系统的效率,修改了民事诉讼程序,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目前,新加坡正在着手进行统一调解法的起草工作。
如前所述,目前国际上已出现了大量的,ADR机构或调解机构,而这些机构都有自己的《调解规则》。在此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主要的国际组织,包括全球性的区域性的,也都制定了《调解规则》或《仲裁规则》。
联合国贸法会在2002年即出台了《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简称《调解示范法》);而早在1980年12月,联合国即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调解规则》,该规则共计二十条。其他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调解规则》;《联合国常设仲裁法院调解选择规则》;《国际商会调解与仲裁规则》;《国际商业仲裁贸易法委员会调解规则修正草案》;《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关于民商事调解若干问题的2008\52EC指令》;《关于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中,第三章为调解,第四章为仲裁。
(三)各国法院对ADR的支持
如前所述,美国在1998年即已制定了《ADR法案》,该法案要求各地区法院都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对ADR的具体运用作出相应规定。即各地方法院应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适当阶段对当事人提出要求,请他们考虑选择采用ADR解决纠纷。在所有的民事诉讼中,法院要至少提供一种ADR方式,如调解、仲裁、早期中立评估、小型审判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自愿的,即必须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法官方可将案件移交ADR;另一种是强制的,即依据法院的规定,或法官个人根据案件的特定决定,某类案件可先进入ADR程序。
英国的ADR实践与美国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沃夫勋爵改革”(LORDWOOLFS REFORM)为ADR在英国推行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1996年,沃夫勋爵在其“接近正义”(access to justice)的调研报告中指出,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手段,而民事纠纷尽可能地通过非诉的途径加以解决。他建议,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如有可能,尽量采取合作的态度,通过协商或调解等诉讼之外的方式解决纠纷。1998年,英国共制定了八个《民事诉讼当事人诉前行为规范》,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诉前行为规范”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医疗事故、工程建筑、诽谤、职业过失责任、司法审查、职业病、房屋失修等方面。
未完待续......
Add.:8/F, Emperor Group Centre, No.12D, Jianwai Avenu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2, P.R.China
Tel:+86 10 5086 7666
Fax:+86 10 5691 6450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7&15/F, ICLOUD Center, 139 Taibai South Road, Yanta District, Xi'an, Shaanxi, 710061
Tel:+86 29 8836 0129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T1-19/F, Kerry Plaza, 1 Zhongxinsi Road, Futia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008-1009, Building A, HUACAI Center, No. 86 Bihai Avenue, Meilan District, Haikou, 570208
Fax:+86 898 6625 5316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905, Tower C, One East, 768 South 1st Zhongshan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3
Tel:+86 21 6390 1100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37/F, Litong Plaza, 32 Zhujiang East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Tel:+86 20 3739 266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501-1503, Building 2, Xizi International Center,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310002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40/F, Sunnyworld Center, 10 Youhao Street, Shenhe District, Shenyang, Liaoning, 110013
Tel:+86 24 2250 3388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26/F, Building A, GE World, 888 Yingtian street, Nanjing, 210008
Tel:+86 25 8411 161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2601, Maoye Tower, 78 Haihe East Road, Hebei District, Tianjin, 300141
Tel:+86 22 2445 982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9/F, West unit, Building B, Hejian Digital building, Renmi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ze, Shandong, 274005
Tel:+86 530 5566 148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101, Building 1, Square One, 18 Dongyu Street, Jin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72
Tel:+86 28 8774 7485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2th Floor, Ideal Innovation Building A, No.69 Jiuzhang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215316
Fax:+86 512 6758 6972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8/F, Block B, Building 3, Ximeng Nailun International Plaza, Ruyi River Street, Ruyi Development Zon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0
Tel:+86 471 5166 27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Unit No.2002, 20/F West Tower Shun Tak Centre, Nos.168-200 Connaught Road Central, Hong Kong SAR
Fax:+86 852 2333 9186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1710-12, 17th Floor, Building T1, Phase 1, Optics Valley Headquarters Center, No. 766 Gaoxin Avenue,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528451
Tel:+86 27 8361 5198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2/F, Building 10, Kineer Center, 51 Nongye South Road, Zhengdong New District, Jinshui District, Zhengzhou, Henan, 45004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32/F, The Sixth Capital Xingye IEC Building, 567 Section 3, Furong Middle Road, Yuhua District, Changsha, 410021
Fax:+86 731 8218 3551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23/F, Xinjingdi Building, 469 Gaolin Middle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361016
Tel:+86 592 5211 009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10/F, Jinjia Guoji Building, 10 Guihua Street,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Tel:+86 23 6775 9966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30/F, Block B, West Tower, Huarun Building, Shushan District, Hefei
Tel:+86 551 6293099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27F, Building 5, Ningbo New World Centre, No.51, Sanyanqiao Street,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Ningbo Tower - 27F), 315199
Tel:(0574)8737 8737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Add.:Room 2513, 25/F, Bojing Building, Shuntai Square No. 933, Shuntai North Road, High-tech District, Jinan
Tel:(0531)8828 5613
Fax:
Email:kangda@kangdalawyers.com
Kangda Law Firm is a comprehensive law firm established in China. The information on our website is for your reference only and shall not be regarded as a legal opinion or advice for visitors to the site, and should not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an action or omission.
We hav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the words and pictur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ontain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do not reprint or use it without authorization.
The third party websites with hyperlinks to this site are not under this control and are for your convenience only and do not assume any express, implied warranty or liability to visitors of such sites.
Welcome to this website and please contact us for any questions.